摘要:对投资者来说,是时候在抢购狂潮中冷静冷静了;对理财师来说,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客户的投资思路,才能对症下药。今天,理顾菌就来说一说,信托投资的九大误区。

如果说,前些年是“PE热”,那近两年绝对是“信托热”。
不过,爆雷狂潮让信托的爆发期降温了不少。
对投资者来说,是时候在抢购狂潮中冷静冷静了;对理财师来说,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客户的投资思路,才能对症下药。今天,理顾菌就来说一说,信托投资的九大误区。
以往的100%刚兑,让很多投资人觉得信托是零风险的,就应该保本保收益。
根据信托法规定,信托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,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最低收益。这样的目的,是为了预防金融骗局,让投资人知晓资金去向。
如果有人说,某一款信托产品是一定“保本保收益”的,这其实属于违法行为。
同样的“刚兑神话”,让不少投资人在选择信托产品时,信奉预期收益率压倒一切。
在募资对象明确的状况下,一款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大小,关键在于:
比如质押、抵押、连带、保证人、劣后级设定,每多一项回报率都会受影响。
如质押率,质押率为60%的产品,回报率通常会比抵押率为80%的要低。
这不是在排斥高收益产品,而是需要投资者和理财师在筛选产品时,对高收益的来源、风险进行评估分析。
因此,很多人买信托喜欢从银行渠道购买,以为这会有银行的信用背书。
相反,信托对于银行来说是代销业务,按监管要求,不对产品做任何形式的保障。一旦信托产品出问题,按照规定,银行是不承担风险法律责任的,一切由投资者自负。
目前的信托投资,投资者在产品的期限上,对中短期有着严重偏好。
往往12个月~24个月的产品最为畅销,2~3年以上的长期产品却鲜少有人问津。
但信托所涉及的业务,都不是短期内能结束的。购买短期产品,对投资者来说,首先影响的是收益问题,其次,也不利于长期理财观念的培养,时间与复利是投资的好朋友。
近几年,房地产信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,很多项目都被一批投资老手抢购。
但如果在以前,一提到房地产信托,很多人是视而不见的。
同样,现在也仍有不少人对地产态度过激,觉得全是资产泡沫,对它极力排斥,在国家几轮对房地产信托的加紧调控中,更是一片人心惶惶。
但可观的投资收益,加上完善的风控,好的房地产项目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初入信托者,对信托产品大多都一知半解,只知68家信托公司。
因此,通过判断信托公司实力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,资本雄厚、规模大的信托公司,所发行的信托产品一定是更优质的,一度成为了投资者的信条。
一款信托产品的好坏,从本质上来说,要看整个项目的运营及产品的结构设计。另外,实力强的信托公司往往存在品牌溢价,产品更“贵”,收益相对更低,这是一种取舍。
政信产品一直是信托投资的热点,为什么?因为有政府背景。
在老百姓看来,政府不会赖账,如果政府都不可信,还有什么可信呢?
2008年和2012年,中央出台4万亿计划刺激经济,向信托融资进行地方基建,大量政信产品涌出,由于该类产品有隐形的政府信用,一度被疯抢,成为香饽饽。
实际上,不止政信,其他类产品也不乏好项目,关键在于产品的风控和结构。
信托在金融圈里是一个宠儿。那什么是类信托?就是基金子公司、证券资管、私募等公司模仿信托制度的红利优势,发行的交易结构类似于信托的产品。
如果不看发行机构,类信托几乎和信托产品雷同,甚至收益率还高出不少。
这几年监管一直在对信托“破刚兑”,对于信托而言,这侧面反映出其风险较低;而类信托少有刚兑,项目的风险更高,也更不可控,因此更需要谨慎分析。
但囿于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,以及市场的良莠不齐,往往有投资人认为,理财师都是为了销售业绩,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去为他们理财,不信任理财师。
财富管理是一门资产配置的艺术,信托投资也是一门专业度较高的学问。
因此,理财服务是必要的,并且稀缺的,理财师需要和客户多加以交流,才能建立信任。当然,如果理财师本身并不专业,客户甚至比理财师懂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,属于第三方自助推荐平台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点击 侵权投诉
文章观点不代表慢钱观点,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慢财经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